简述杂散光对超微量分光光度计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2-09-26 点击次数:1226次
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是将成分复杂的光,分解为光谱线的科学仪器。它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当光子和溶液中的物质分子相碰撞时,就会发生吸收,物质对光的吸收是具有选择性的,通过测量其吸光度值的大小可反映某一物质存在量的多少。
超微量分光光度计在整个反映区域可发射连续光谱,具有稳定和足够长的使用寿命。常用光源有白炽灯(钨丝灯、卤钨灯等),气体放电灯(氢灯、氘灯及氙灯等),金属弧灯(各种汞灯)等。可见光区主要用钨灯(320~2500mm)、氙灯(180~375nm)为光源,紫外区主要用氢、氘灯。检测器是利用光电效应,将透过吸收池的光信号变成可测的电信号,并将电信号放大的装置。
超微量分光光度计主要是利用待测元素的共振辐射,通过其原子蒸汽测定其吸光度的装置。元素在热解石墨炉中被加热原子化,成为基态原子蒸汽,对空心阴极灯发射的特征辐射进行选择性吸收。
杂散光是指进人检测器的处于待测波长光谱带宽范围外的其他波长组分,它是光谱测量中误差的主要来源。
产生原因有:该仪表的色散元件、反射镜、透镜及单色器内壁灰尘等。在分光光度计工作波段边缘波长处,由于单色器透光率、光源辐射强度、检测器灵敏度都较低,杂散光的影响更为显著。
杂散光限制仪器的分析上限可引起严重的测量误差,实际工作中,在定量分析时,一般在吸收峰或其附近处测量样品吸光度,如果在分析波长处含有杂散光,这时样品的透光率较小,而杂散光大部分透过,使测量吸光度低于真实吸光度。